《臺灣醫學會雜誌》(以下簡稱《臺灣醫誌》)創刊於1902年9月20日,迄今仍在發行;其前身《臺灣醫事雜誌》(以下簡稱《醫事雜誌》)創刊於1899年2月25日,1901年12月19日發行後停刊,兩者均屬月刊性質,期間偶有合刊、雙月刊,因戰爭停刊、增刊等情況,總共發行了將近1142本。讀者欲查閱資料猶如於茫茫大海中撈針,費時費力,此時總目錄或其他檢索工具就成了最好的幫手。
《臺灣醫誌》是臺灣醫學會發行之刊物,醫學會為紀念第80屆總會,編輯過3本醫學會雜誌總目錄:1946~1985年的中、英文各一本,1903~1945年的日文一本。
[1]
當時的總目錄編輯委員會在總目錄出版的〈序〉中點出了《臺灣醫誌》內容的重點、重要性及編輯總目錄的目的,茲轉錄於下:
本書收集了民國35年至75年共計41年之間,在臺灣醫學會雜誌刊載的論文題目及索引,在這段歲月裡,台灣醫學會雜誌一直是我國醫學研究成果最主要的發表園地,它刊登了將近4000篇論文,總字數超過3千萬字,內容則包羅了醫學領域之內的各個學門。從這些內容,我們可以找到我國各種疾病的本土資料,可以看到我國醫學發展進步的歷程,也可以體認到我國醫學研究人員的努力,這是一部有關我國醫學的知識寶庫。
寶庫需要啟門的鑰匙,一個知識寶庫的啟門鑰匙便是一本完整的總目錄。我們編印這本總目錄的最主要目的便在於提供我國醫學界一個檢索及取用本土醫學資料的工具。學術研究雖是世界性的工作,但疾病的分佈、表徵及對治療的反應則往往有人種或地域性的差異,我們希望本書能使從事基礎及臨床醫學教學研究的教師及研究人員,很容易地找到所要尋找的本土資料,我們更希望從事臨床診療工作的醫師有了本書之後,對於本土疾病資料的進一步掌握,有助於提昇醫療的品質。
[2]
本資料庫的建立也是在作「一把啟門的鑰匙」,只不過時間上是從1899年至1999年,因為2000年開始《臺灣醫誌》已有電子檔,各篇文章皆建有關鍵詞,具備了搜尋的功能,所以本資料庫只建立到1999年為止。收錄的資料經過參考前輩作過的諸目錄與評估後,思考出一個綜合性的方向。
就目前留下的資料所知,從日治時期至今醫學會總共作過5次總目錄。第一次是1912年作的第1號至114/115號(1902年9月至1912年5月)(按:原刊物中標題是〈臺灣醫學會雜誌自明治三十五年五月至四十五年五月滿十箇年間總目錄〉,經筆者檢閱原總目錄收錄之資料是從1902年即明治35年9月20日發行的第1號開始至1912年5月發行的第114/115號止)近十年的總目錄。
此近十年總目錄是將每期雜誌中刊登之「原說及實驗」、「雜錄」、「熱帶醫事中外彙報」、「本會例會記事」、「寄書」,分別以(原)、(雜)、(熱)、(會)、(寄)等縮寫記在收錄之篇名之下。此十年之總目錄是按「疾病」或「主題」分類,共有「鼠疫部」、「瘧疾、奎寧及蚊子部」、「霍亂部」、「赤痢及阿米巴部」、「癌腫部」、「肝膿瘍部」、「傷寒及副傷寒部」、「腳氣部」、「脾臟膿瘍及脾腫部」、「消化器官病部」、「寄生蟲部」、「肺吸蟲部」、「毒蛇及蛇毒病部」、「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部」、「腦膜炎部」、「神經系病及精神病部」、「眼科諸病部」、「皮膚病部」、「梅毒及花柳病部」、「氣候性橫痃部」、「癩病部」、「結核及狼瘡部」、「呼吸器官病部」、「甲狀腺部」、「耳鼻喉科及外科雜部」、「婦產科部」、「泌尿性及生殖器病部」、「小兒科部」、「剖腹產及病理解剖學部」、「衛生、法醫、生理部」、「錐蟲部」、「睡眠病部」、「回歸熱部」、「登革熱部」、「黃熱部」、「中暑部」、「狂犬病部」、「細菌及免疫學部」、「醫化學、藥物及食品部」、「中毒、毒物部」、「染色法」、「其他傳染病、全身病及原蟲類」、「雜項部」等43部,每部則按出版先後排列,註出期號之頁碼,如有作者姓名則加在篇名之下。
[3]
此份總目錄看出前十年雜誌上刊登本土醫學研究及島外醫學研究摘要可分為43部,成果十分可觀,而且主要是依疾病來分類,對欲以臺灣早期常見疾病研究者或某特定疾病研究者而言非常有用。
第二次總目錄是接續第一次的近十年總目錄之後的十年目錄,時間是明治45年(1912年)7月至大正11年(1922年)11月,期號是116號至225號。此份總目錄前有凡例六點,內容為:
- 標題上方標黑色實心圓圈者為原著或性質類似原著之文章,標空心圓圈者為抄錄或性質類似抄錄之文章。
- 發音類似者列入同一類。分類乃按照發音。例如「フヰラリヤ」(絲蟲)收錄於「フ」,「プァイフェル」收錄於「ハ」。
- 同一內容有兩種名稱者選擇最常用者列入所屬部類,如兩種名稱使用頻率相近者則分別收錄於兩部。例如流行性感冒收錄於「リ」與「イ」,箆形二口蟲收錄於「ヘ」與「カ」。
- 有時候不是按照首字發音而是按照內容主題分類。例如內容有關「急性ノ轉歸ヲトレル腳氣樣疾患」(呈急性病情經過的腳氣樣疾病)者收錄於「カ」,或者像是內容提及「臺灣ニ於ケル黑水熱」(臺灣當地之黑水熱)者收錄於「タ」及「コ」。
- 同一內容的文章刊載於兩處者,選擇內容詳細者收錄。
- 列入人名索引的論文僅限原著或性質類似原著之文章,共同著作之文章則重複列入各共同作者名下。[4]
此外,本次總目錄還有一篇編輯委員會寫的發刊辭:
本誌自臺灣醫學會創設以來做為該會會誌發行至今已二十一載,在明治四十五年發行了第一回十年總目次,當時在本國醫學雜誌中幾乎未見類似創舉,這次又發行了第二回十年總目次,蓋本誌標榜為本國唯一具有熱帶醫學特色之雜誌,收錄大量該學相關論著,此次刊行本目次,自詡定能大大提升該方面文獻索引之便利性,如有幸能承蒙各位讀者利用,實為編者最大的滿足。特此敘述本目次發刊之由來。
[5]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到三點:1.醫學會作的第一次總目錄在日本醫學會刊物中幾乎是一個創舉,可見臺灣醫學會主要幹部是具有先進頭腦的一個群體;2.《臺灣醫誌》是日本人唯一具熱帶醫學研究特色的刊物;3.肯定索引對閱讀刊物者的便利性。
第二次總目錄共有兩個索引。一是〈人名索引〉,此索引是依作者姓名拼音、按日文伊呂波假名排序,每條姓名之下依序為篇名、號數、頁數。二是〈業績索引〉,此索引是依篇名的第一個字發音的拼音也是按日文伊呂波假名排序,若是定位為「原著」者則在篇名下用括弧註出作者姓名,下面是期號、頁數;非「原著」者則不註作者姓名,僅於篇名下註期號與頁數。
第三次總目錄是在昭和8年(1933年)5月6日編輯完成,自大正12年(1934年)1月的第226號至昭和7年(1932)的第333號,共十年的總目錄。
[6]因為醫專畢業學生愈來愈多,他們的研究成果投稿在《臺灣醫誌》數量倍增,所以編出的總目錄也是篇幅頗大,共有74頁。此次目錄的凡例,茲錄如下:
凡例
- 本目錄完整收錄過去十年間收錄刊載於本誌之原著、臨床實驗、講演、綜說、抄錄等,並按英文字母順排序分類。作者名索引收錄內容僅限原著及類似之著作。
- 雖為外來語卻已幾乎日本化之詞彙按日文發音分類,不是者按原文拼字。
- 篇名索引中在年代後方以歌德體(Gothic)標上號數者為原著,不是者為抄錄。
- 內容同義卻使用不同名稱稱呼的情況相當多。此外,正如俗話說「十年一昔」[7],以前不明的病原如今獲得證實,所屬分類改變的情況亦存在。故論文內容函括多項者自然不用說,即便是內容單純者,凡類似上述例子者,設2-3個索引項目分別刊載之。
比方說阿米巴項收錄所有的阿米巴,然後痢疾阿米巴收錄於赤痢阿米巴項,又梅毒病原收錄於梅毒螺旋狀蟲與螺旋狀蟲與螺旋體(Treponema)項,恙蟲病病原收錄於恙蟲病病原與立克次體項,像「小兒傷寒與副傷寒」這樣的論文則收錄於小兒、傷寒、副傷寒三項。
幼兒、哺乳兒皆列入小兒,惟初生兒獨立為一項。腹腔妊娠與喇叭管妊娠皆收錄於子宮外妊娠項,實驗出血列入潟血項,肉中毒、副傷寒菌屬引起之急性腸胃炎列入食品中毒項,流行性腦炎列入嗜眠性腦炎項。
- 瘧疾有關事項分瘧疾、瘧原蟲、瘧疾接種三項收錄,鳥類瘧疾等列入瘧原蟲項。鉤蟲項收錄十二指腸蟲、美洲鉤蟲,其他如巴西鉤蟲、犬鉤蟲皆收錄於此,另設有Necator及Ancylostoma等項。寄生蟲特別是人體寄生蟲主要設科名與種名2項分別收錄。然而如蟯蟲、蛔蟲應該不需要種名項,所以僅另設蟯蟲、蛔蟲項。腫瘍亦有依腫瘍名及腫瘍發生部位分項收錄,記述不清楚者僅收錄於腫瘍項。骨折、脫臼等報導由於比較少,僅設骨折、脫臼項,收錄時不分部位。結核除結核項外另依部位分項,如肺結核、腦結核。[8]
第三次總目錄有著者名索引及件名索引。著者名索引先將作者之拼音案應文26個字母排序,每一作者名下將其著作案發表時間排列;每篇之後註出號數及頁碼;件名索引將論文主題案英文字母排序,每篇之後註出發表的年份及頁碼。每個索引之前還有索引之著者名及件名目次。所以第三次總目錄,因為研究成果的量與質,而有了更精細的分類。
1945年以前,日治時期作的三個十年總目錄,編輯的方式對使用者而言,各有千秋。第二次的十年總目次的有個編輯委員,又有凡例,編輯時應該是考慮得比較周延。
1946年復刊後,學會於1976年「曾經編輯一本簡單的〈物件及著者索引〉(民國35年至64年)」,此索引包括:卷數與年代對照表,中英文姓名對照表,物件索引,及著者索引。中英文姓名對照表是分三個欄位:字劃、中文索引、英文索引;此對照表是按中文姓氏筆畫多少,依少到多排序。物件索引則是按主題的英文字母,依26個字母先後依序排序。著者索引則是將中、日文姓氏均譯成英文與其他西人作者之姓氏一起,再依英文之26個字母依序排序。此索引雖被稱為簡單索引
[9],但是其中物件索引則是文章中關鍵詞的表現。
第五次學會作的總目錄,即前文已提及的中、英文總目錄(1946~1985)各一本及日文總目錄(1903~1945)一本。依編輯委員會的〈序文〉,中、英文的總目錄:
是分類目錄,根據醫學的各基本學門而分類,在各學門之內則依時間的先後排列,有些論文同時出現在2類或3類學門,那是因為它是由2類或3類學門的研究者合作完成的。各學門的分類及其代碼是:解剖學(010),生理學(020),生化學(030),病理學(040),微生物學(050),寄生蟲學(060),藥理學(070),藥物學(080),內科學(090),小兒科學(100),神經科學(110),精神科學(120),皮膚科學(130),外科學(140),婦產科學(150),耳鼻喉科學(160),眼科學(170),泌尿科學(180),放射綫科學(190),麻醉科學(200),實驗診斷學(210),復建醫學(220),牙醫學(230),預防醫學(240),法醫學(250)。在各學門中,每個論文單位是依照發表的時間順序排列的,每一單位又包括下列6個項目:(1)論文的代碼(學門代碼╱出版年份╱論文在該年份出現的次序),(2)題目,(3)作者,(4)刊登的年份及卷期,(5)所用的語言,(6)論文在該學門出現的次序。
最後附有作者索引及主題索引。英文版則是中文版的翻譯,不過作者及主題索引則是按英文字母排列了。這次總目錄是根據醫學的各基本學門分為25類,若由不同學門合作的研究,則同時列入二類或三類的學門中。三本總目錄的出版,代表的是一群具有醫學專業背景學者的成果;而1903年至1945年的日文總目錄是用手抄的,這次的總目錄編輯工作,真正是用電腦建立資料庫前的最後,也是最具紀念價值得台灣醫學會雜誌三本總目錄。
接下來的是2002年11月筆者協助醫學會與漢珍圖書公司合作出版1902年至1945年雜誌的光碟版,並附漢珍圖書公司作的檢索系統。此系統僅檢索每期「原著」(或實驗與學說)之篇名及作者,亦即只對篇名及作者建關鍵詞,依關鍵詞找尋所需之原文刊登於某期刊物,再進入光碟中雜誌之全文檔閱讀。此套光碟是進入電腦時代後初次作的檢索系統,有其侷限性。
2004年筆者向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申請到「臺灣醫學會及臺灣醫學會百年史」研究計畫,計畫開始執行時筆者已翻閱過全套雜誌2次,清楚知道要面對這堆近1142本的刊物是件浩大的工程,必須使用電腦來幫助人腦才作的下來。原先想建立資料庫是用以分析雜誌內容,呈現臺灣醫療、公衛在百年發展中的一些現象。研究一段時間,請教資訊專家後重新設計欄位,包括:目次、內文、分類、關鍵詞、篇名、作者、Auther、作者頭銜、譯者、Translator、譯者頭銜、抄者、copier、抄者頭銜、卷數、號數、出版日期、記錄發生日期、頁碼、出處、附註。待資料庫製作完成後,與吳寬墩醫師及漢珍圖書公司負責人再斟酌討論後,刪減作者頭銜、譯者頭銜及抄者頭銜等三個欄位。因此本資料庫呈現之欄位是18個。
2001年我們執行「臺灣醫藥史研究」計劃不久,時任臺大醫學院院長謝博生教授建議我們思考如何將收藏於臺灣醫學會的《臺灣醫學會雜誌》保存成為計劃完成項目成果之一。於是同一計畫的協同主持人藥學系退休教授陳瓊雪帶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薛化元教授與我前往臺灣醫學會辦公室,去瞭解這份刊物。
化元與我從書櫃中成排的舊雜誌中翻閱幾本後,著實驚為寶貝。我遂自告奮勇承接謝院長的建議要完成計劃的此項成果。首先我檢查發現醫學會保存的雜誌缺了三本。《臺灣醫學會雜誌》自1902年發行,其前身是《臺灣醫事雜誌》,發行時間是1899年至1901年。《臺灣醫學會》是1902年成立,所以醫學會沒有一本《台灣醫事雜誌》,為此我花了許多時間從國內外的圖書館藏中找齊了1899年至1945年的每一本雜誌。
這本延續至今已超過百年的雜誌,可說是研究近百年台灣醫事、醫療及公共衛生極為珍貴的史料;特別是日治時期,雜誌內容中非醫學知識性的文章之外的其他醫事活動的報導及刊登之法規等彌足珍貴。我評估之後,開始設計出此資料庫及篇名檢索與同好分享。
然因,《臺灣醫事雜誌》及1902至1945年間《臺灣醫學會雜誌》中有3本:136、137及141期非醫學會擁有,為尊重擁有單位,故此部分只有篇名索引而無影像檔,若造成使用者不便,敬請見諒。
又雜誌中「原著」常常是一群作者,要解決智慧財產權的問題,非常困難;因此影像檔部分只收錄到1958年。我們計劃2014年時再將影像檔增加到1963年。之後將依序增加至1999年的檔案為止。
「百年臺灣醫學史(1898-1999)篇名索引暨影像(1902-1958)資料庫」之完成要感謝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及財團法人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等的經費補助,使本計畫得以申請幾名兼任助理協助處理資料建檔、翻譯、校對等工作,以及審查、翻譯與雜支的費用。龐大的人力支出,除本人將主持計畫的規劃費悉數捐出外,還要感謝何瑞藤教授亦捐出其日文翻譯審查費。日本時期臺灣醫學會雜誌的篇名翻譯完畢後,仍須具有醫學專業背景人士進行審查,在臺灣醫學會林芳郁理事長及前醫學院楊照雄院長號召及敦請下,感謝林國煌教授審查完畢全部篇名之翻譯;呂森吉教授篇名審查的部分為1902至1912年;洪祖培醫師部分為1906至1910年;王秋華醫師部分為1921年至1925年的篇名審查,以及王正一醫師都有參與部分的篇名審查工作。資料庫設計過程中,感謝薛化元、金仕起、李福鐘、許佩賢教授以及吳寬墩醫師、謝光煬醫師、電腦工程師簡光澤先生等提供寶貴意見;更要感謝謝博生教授及陳瓊雪教授的支持與鼓勵。
此外,非常感謝協助建檔、校對以及翻譯的兼任助理群們――陳瑋荻、葉亞婷、鄭惠文、李依晴、梁家兒、林宗閱、胡宗元、李俊昌、羅瑤庭、李孟諭、陳達謙、吳宜靜、張耿豪、陳美燕等等。其中最辛苦的是臺大歷史研究所學生陳昀秀,從建資料庫開始一直協助主持人處理人力調配、經費報銷、助理薪水支出等等工作;另一位是從資料庫開始建檔到計畫結束前,一直擔任兼任助理的是臺大人類學系的梁家兒同學,她認真工作的精神十分可佩。還要感謝謝博生教授及陳瓊雪教授的支持與鼓勵。七、八位助理同時工作,電腦台數不夠,還商借醫學院圖書館4樓多媒體功能室的電腦供助理使用,在此一併致謝。資料太多,助理建檔時難免會有錯誤,使用者若發現有誤尚請不吝指正,請與漢珍雷小姐連絡(TEL:886-2-2736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