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報》——日治時期臺灣研究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資料!
《台灣時報》可說是日治時期最長壽、影響最深遠的期刊。早在西元1919年「台灣總督府」發行《台灣時報》之前,就有「東洋協會台灣支部」所發行的機關刊物,名稱同樣也是《台灣時報》(1909~1945)。無獨有偶,此刊物又是承襲自「台灣協會」發行的《台灣協會會報》而來(1898~1907)。故自《台灣協會會報》創刊至1945年「台灣總督府版」《台灣時報》停刊,前後長達48年,幾乎與整個日治時期(1895~1945)相始終。
《台灣時報》是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所發行的日語機關雜誌,舉凡當時台灣的政治﹑產業﹑農業﹑貿易﹑交通﹑軍事﹑教育﹑司法﹑警察﹑土木﹑技術﹑工藝﹑文藝等的論文與統計資料皆在收錄之列,同時並收錄在台知名的日本作家之俳句﹑詩﹑小說,皆是台灣研究的寶貴資料。本套資料庫詳實的內容,正是究明日治時期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一、 《台灣時報》的前身—《台灣協會會報》
明治28年(1895)日本根據馬關條約取得台灣,獲得了海外的第一個殖民地。三年之後的明治31年(1898)4月,「臺灣協會」便在東京創立。此協會成立之目的,便是要組織一個有規模的「殖民研究」團體;且隨即於明治31年(1898)10月發行機關刊物《台灣協會會報》。
二、 《台灣時報》-「東洋協會臺灣支部」時期(西元1909-1919年)
明治40(1907)年2月「台灣協會」改組為「東洋協會」。《台灣協會會報》第100期,也配合停刊改組為《東洋時報》接續發行。因此位於台北的「東洋協會台灣支部」乃籌備發行一個屬於自己的機關刊物,於明治42年(1909)1月創刊,並且命名為《台灣時報》。這份刊物從明治42年(1909)年1月發行,至大正8年5月停刊,總計發行113期。
「東洋協會台灣支部」創辦這份刊物,其目的不只是「會員通訊」,更具有強烈的企圖心,慨然有左右輿論、引領風潮之志。在《台灣時報》創辦的當時,台灣島內的主要媒體有日刊報紙四種、期刊十多種。如以期刊的性質區分,可細分為專門雜誌、公報、文藝宗教雜誌等,其概況分述如下。
▓【專門雜誌】主要有醫學會雜誌、教育會雜誌、統計協會雜誌、糖報、臺關、財海、法院月報、監獄月報、愛國婦人會支部雜誌等。
▓【公報類】總督府府報、警察通報、通信公報、鐵道部報、工事部報等。屬政府的行政文書與公告。
▓【文藝性、宗教性等軟性雜誌】內含相思樹、語苑、真佛教、台灣教會報等。
三、 《台灣時報》-「臺灣總督府」時期(西元1919-1945年)
明治42年(1909)1月20日在台北創辦的《臺灣時報》,到了大正8年(1919)停刊,改由「臺灣總督府」發行,名稱仍維持不變。「臺灣時報發行所」設於總督府內,主持該刊的發行事宜。其內容包含政事、時事、農事、工事、商事、學術、技藝、統計等之報導與評論。尤其是對於臺灣的統治狀態和諸般事項、以及南洋地區的情況,最為關切。總督府版自大正8年(1919)1月創刊號至昭和20年(1945)3月停刊,共302期。此外,每期編有「臺灣日誌」,可謂提供研究本時期歷史最方便的參考工具。隨著日本大東亞共榮政策之推進,本雜誌亦為其軍部前進之馬前卒,編有「支那及南洋情報」供當局參考。
著作權聲明
本資料庫於西元 2003 年 11 月重新編輯改版,2004 年 3 月正式上市。
本資料庫之內容,係經漢珍公司重新整理校正、編輯製作而成。漢珍公司依法享有本資料庫編輯著作之著作權。
漢珍公司所享有上述各該著作之著作權,均受到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國際性著作權公約之保護。非經漢珍公司事先書面同意,任何人不得以拷貝、儲存、傳輸、列印或其他任何方法重製或散布本資料庫之全部或一部,違者須負侵害著作權之民刑事法律責任,漢珍公司並保留法律追訴權。
法律顧問:北辰著作權事務所  蕭雄淋律師 幸秋妙律師
↑TOP